「內捲」 (involution) 一詞是源於美國人類學家 克利福德·格爾茨 (Clifford Geertz) 的著作《農業的內捲化》。
格爾茨通過對印尼爪窪島的研究,發現當地人將大部分勞動力投入於水稻種植,這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。水稻種植產業令大量勞動人口集中在單一資源上工作,因此出現 "邊際報酬遞減" 現象。情況持續下去便無法將農業生產延伸為更具經濟效益的工業生產,衍生出「農業內捲化」。
而「內捲」這一詞在中文世界的流行需要歸功於歷史學家黃宗智先生,黃宗智先生對「內捲化」進行更深層的研究,他認為增長是指 "量" 的積累,發展則是指 "質" 的改變和提升。當數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產業在 "質" 上的提升,這情況便是 "無發展的增長" (「內捲化」)。經過 "清華大學照片事件" 在中國互聯網上發酵後,便越來越多人用「內捲」來形容自己在進行無意義的競爭同時,出現 "無發展的增長" 的情況。
「內捲」之所以受到熱議,除了因為互聯網的熱度外,亦要歸咎於企業管理層對「內捲化現象」的重視。其主因是「內捲」會令企業表現下降,雖然工作時間及工作量增加,但員工對工作的滿足感及成就感大大下降,長久下去企業當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便會開始出現退化的跡象,因此不少大企業都生怕企業當中出現「內捲化」的情況以及其所洐生出來的「躺平」。
內捲」較容易出現於擁有大量勞動人口的國家及城市當中,研究顯示除中國以外,東京及首爾等亞洲地區亦有類似的現象出現。到底企業要如何令「內捲化」將情況改善,員工又需要如何去避免「內捲」?